Aeria Leeve Says

遠端工作財務篇懶人包

收到第一筆匯款前要完成的事

以下是我遠端工作的財務紀錄,如果你也跟我一樣(符合以下幾點),那麼這些經驗也許會對你有用

身份背景

  1. 台灣人
  2. 住台灣
  3. 遠端美國公司
  4. 國外匯款到你台灣的美金帳戶
  5. 不具美國籍

薪水

談薪水時記得乘以 1.25 例如 100 萬就要談 125 萬,公司應負擔的勞保、健保、勞退、匯損、轉帳手續費,算起來大概是 0.25。

談薪水時如果是談新台幣,例如台幣 300 萬,那麼請要求轉台幣給你,或是以轉帳當天美金匯率換算成談好的台幣金額,最壞的是固定匯率,一年調整一次,如果台幣走強,你的薪水就會縮水,就只能認賠或卡美金。

銀行

如果是談美金,請假設美金會卡在那間銀行,因為國內美金匯款會收手續費,而且比國內台幣匯款高出二十倍以上。所以去開戶時,記得挑一間對美金友善的銀行,可以考慮以下條件:

  1. 美金定存利率
  2. 美金買美股手續費
  3. 美金買基金手續費
  4. 美金買加密貨幣手續費
  5. 美金買黃金手續費
  6. 雙幣卡回饋比例

美國稅務

首先,簽約時要提供:

  1. W-8BEN 與其他表格
  2. 移民署入出國日期證明
  3. 銀行的 SWIFT CODE 與銀行分行名稱

入出國日期證明可以線上申請,沒有提供的話,薪資會被預扣 30% 在美國,最終會退回來,但我不記得多久才會退回來。

合約

雖然我還沒有用到合約,但可以想像報稅或申請金融商品(信用卡、貸款)時會用到。

勞健保

勞健保請找一間工會投保,記得主動聲明要扣勞退,最高可以到 12%,記得提供真實薪資,因為之後要調整很慢很困難(一年調整一次?有調幅限制?)。有的入會資格會要求有多個雇主,接案就有合約書了。(不知道接家人的案子算不算?)

工會

工會有好有壞,請慎選,有的工會會主動跟你說什麼時候要開會(吃大餐),主動通知你領取便利商店禮金,主動送你紀念品;有的工會你的電話會輸入錯誤、電子信箱也會輸入錯誤,帳單也會忘記寄給你,然後逕自跟勞保局跟健保局說你沒有按時繳款,直到你收到勞健保局的滯納金通知書,你才知道工會出包了,便利商店禮金、健檢資訊也要你自己去官網看。

健保雖然掛在工會,可以要求工會讓你自己繳健保費,如果出於什麼原因想要自己繳(例如回饋、抵扣),完全沒問題。

恭喜你看到這裡,以上是第一筆匯款進來前要完成的事情。

每個月或每年會發生的事

水單

每次收到國外匯款(wire transfer)時,請記得跟銀行索取水單,報稅時會用到。

報公司帳

幫美國的公司代墊款項(reimbursement,例如差旅費、器材),報稅時如何處理,請看我之前的文章

台灣稅務

報稅的時候要自己在在報稅介面輸入資料,一張水單一筆,金額是扣除跨國轉帳費用後實際進到你戶頭的金額,乘以水單上的匯率,如果幫公司代墊款項,在這時候自行扣除,項目選「79S 有符合在中華民國境內提供勞務,取自境外僱主所給付之報酬」,不是「50 海外所得」,甚至不要以為未達海外所得繳稅門檻就沒報稅喔,詳見我以前的文章與版友的討論

恭喜你讀到這裡,以上是每個月、每年會發生的事情。

其他注意事項

FATCA

與銀行往來時,如果銀行問你公司地址、電話,為了你的隱私,請拒絕提供,因為銀行可以藉口 FATCA 要求你提供 W-8BEN 等相關資料,侵犯你的隱私權。不提供 FETCA 的後果可能會被提報為 FATCA 不合作對象。所以為了避免這些問題,請拒絕提供公司地址與電話給銀行。詳見我之前發表的文章

信用卡

為了信用卡額度,請不要填自由業,你可以跟對方說明,你領的是薪資,每年都有報稅,只是公司在國外,也可以提出合約、水單與轉帳證明。自由業跟一般受薪階級的信用卡額度可以差到 4 倍以上。

卡美金

如果因為台幣走強,不願認賠殺出,美金卡在銀行,你可以:

  1. 用雙幣卡美金支付買國外的東西
  2. 用美金買黃金,美金計價一次至少要買一英兩(1 troy ounce)約 1919.45 美元(約新台幣 55k)
  3. 用美金買美股
  4. 用美金買加密貨幣再轉台幣
  5. 海淘或代購,到購物網站上架美國的東西,有人下單再進貨賣掉變成新台幣

這些方法如果有賺到錢,要記得報稅喔。

勞健保法規

文章一開頭提到乘以 1.25 因為勞健保的關係,其實按照台灣法規,公司必須要提供勞健保與勞退,可以追討。

換銀行

如果一開始沒有選銀行,可以跟永豐比較看看,如果永豐比較好,可以手續費全免轉進永豐的戶頭,詳見其他網友的文章

EOR

如果你覺得以上這些很麻煩,走 Employer of Record(EOR)最簡便,EOR 就是在台灣找個名義公司,然後由名義公司跟實際公司簽約,一般都是跟公司抽成。

結語

謝謝你讀到這裡,以上是我 2019-07 到 2022-02 遠端工作與理財相關的經驗,從 2022-02 開始,我遠端工作的公司設了在台辦事處,雖然一樣是遠端工作,但現在已經沒有這方面的問題了,希望這些過去的經驗對你有幫助。